English

编外校长

1998-01-30 来源:光明日报 李燕京 我有话说

1996年底,一所占地15.4万亩,投资五百万元的胜利小学在国家级贫困县———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泸西县的红土地上落成,在滇南一带传为佳话。人们惊叹的是这所小学虽建在贫困地区,但属设施一流的现代化小学。校园分为教学区、运动区、生活区、娱乐区、勤工俭学区,设有语音室、微机室、实验室、图书室、劳作室、游泳池等,形成一组白色的花园式建筑群。

胜利小学是泸西县胜利办事处自筹资金建成的。一个贫困地区的村级办事处如何筹集到这么一笔资金?又为什么不办厂、不建庙,而把大量的资金用来建学校呢?这全靠被当地人誉为“泸西焦裕禄”的办事处主任———肖七生。

“我什么也不图,只想为群众踏踏实实做几件事。”

胜利办事处地处县城郊,辖四个自然村、一个居民委员会。由于资源匮乏,人们称这里为三破烂:烂街道、烂河道、烂学校。1990年肖七生一上任,便带领群众修路、治水、开荒种地、营建果园。在他的带领下,每人的年均收入从655元增加到1500元以上,解决了温饱,胜利地区还被评为全县文明区。

今年53岁的老肖,由于儿时家境贫寒,没有上过学,识字不多。每次到县里开会,别人低头做记录、看文件,他却只能凭脑子拼命记忆。结果回去传达时常常是丢三拉四,上级的精神不能完全领会贯彻,政策不能完全交给群众。老肖的亲身体验使他尝尽了没有文化的苦楚,他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:我们穷就穷在没有文化,要发展经济,首先必须发展教育。

胜利办事处所辖地区有一所胜利小学。可这所小学的校舍是清光绪年间建的一座东岳庙,饱经了一百多年风雨沧桑,早被摧残得残破不堪。1996年一场特大洪水的袭击,校舍成了风雨飘摇中的危房。在如此的学校里,老师无心教书,学生无心读书,学生流失率居高不下。教学质量处于全镇倒数第一,升学率几乎为“0”。“决不能再耽误孩子了,我没有文化可一定要让胜利的孩子们有文化。治穷先治愚,这样才能彻底改变胜利的面貌。”老肖横下一条心———筹集资金重建一所“面向现代化、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”先进的小学。

“胜利的孩子再是文盲,那我们对不起党和政府,对不起这里的人民。”

一个贫困地区的小小办事处,从哪里筹集资金建学校呀!肖七生思前想后在办公会上提出:卖掉办事处所属的汇丰饭店兴建学校。汇丰饭店是办事处唯一的经济来源,它地理位置好,年上交利润三十万元。建议一提出,有的同志低头不语寻思着;有的同志立刻反对说:“办教育是教育部门的事,办事处一个比‘芝麻’还小的政府机关、建学校的事不该我们管。卖了饭店就等于断了办事处的财路。”面对不解、顾虑,肖七生耐心做大家的思想工作:“人民教育人民办,胜利小学在我们辖区内,我们不管谁管,想想学校里那几根倾斜的柱子,倒塌的墙壁,师生挤在这样的危房中上课我们能睡得着吗?万一出了事怎么向父老乡亲交待?如果什么问题都依赖国家,那还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?共产党员就是要主动为党和政府分忧,没有人才,哪来钱财,谁轻谁重!”通过讨论,使大家认识到教育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,孩子就是我们的希望。在热烈的掌声中大家统一了认识,一致通过:卖酒店!建学校!

“虽然我们的生活还不富,但再穷不能穷教育。”

卖饭店的钱满足不了建设的需要,肖七生与书记率先捐款。听到捐资的消息后,乡亲们主动捐款,有的卖掉生猪,有的卖掉粮食,有的把做小生意、打工的积蓄也拿了出来。在他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“子孙后代谁不爱,自己的学校自己盖。”就连一位60多岁靠卖瓜子为生的孤寡老人也找到办事处再三要求捐66元。镇建筑公司的队长陈建喜听说家乡要盖一座现代化的小学,捧来了个人的五万元捐款,还主动承担施工任务,并为工程垫支170万元。他感慨地说:“困难时期当村长的老肖支持大伙搞副业,渡难关。改革开放后,他又领着大家奔小康,走上了富裕路。他不想自己致富,总想着父老乡亲、子孙后代,这样的共产党员我们从心眼里佩服、支持。”

众人拾柴火焰高。从1992年卖饭店建学校到1996年,历经五年。一所投资500万元的小学全部完工。

“学校建好了,如果教育上不去,我们就辜负了人民。建了一流的学校还要创一流成绩,育一流人才。”

无论工作再忙,老肖总要抽空到学校看看,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。因此,他成了学校不拿工资的“编外校长”。

“蜂巢筑好如果蜜蜂不酿蜜,蜂群就会自己飞散。只有教学质量上去了才能吸引学生、留住学生。”为了提高教学水平,在老肖的倡议下,学校先后派出19人次去各大专院校学习,培养教学人才;为了让教师安心教学,新建了教职工宿舍;天冷了,老肖给教师们送去取暖器,教师生活困难了,老肖又送去补助。肖七生的苦心赢来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。1996学年全县统考,四个学科获城区单科第一,1997年小学毕业的46人全部升入初中。

为了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,办事处规定把适龄儿童入学率作为考核乡、村干部的重要指标。肖七生又带头捐资成立了希望工程基金会,救助失学儿童。建学校时老肖捐款,救助失学儿童老肖又捐款,平时谁要有个难处让老肖知道了,他也要帮一把。肖七生的生活并不富裕。他至今住在47年前土改时分给他家的两间旧房里,一个月二百多元的工资又要帮助别人,哪盖得起新房。

每天晚饭后,老肖总要走家串户了解乡亲们有什么困难和意见。一天,他来到一双失学兄妹的家。一进门老肖的眼眶湿润了,一间8平方米的阁楼上住着一家四口人。母亲患精神病,父亲做临时工,一个月不足二百元的工资要养活四口人,家里连张桌子都没有,哪还上得起学。肖七生转天就与校领导商量,全部免除小兄妹俩的学费,每人发一套校服,还由学校出钱购买人生保险。老肖又从家里搬来桌子给兄妹俩作功课。到目前为止,学校已免去各类贫困生费用近万元。乡亲们都感激老肖,可他却说:“我是共产党员,不这么做,有愧于党。要感激就感激党吧!”

肖七生,一位优秀的基层干部,以他的行动为家乡人民办一件又一件的实事,他的爱民故事已在泸西家喻户晓。自治州和泸西县各级党委和政府授予他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、“先进工作者”、“尊师重教楷模”等光荣称号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